川南在線 發布時間:2022-12-18
筆架山臘肉、堯壩紅湯羊肉、佛蔭雞湯……
合江美食到底有多香
中國國家地理帶你品嘗
12月16日,中國國家地理美食地理微信公眾號以《合江:長江出川第一縣,到底有多香?》為題,關注合江美食。
筆架山臘肉
攝影|甘霖
制圖|鐘陽白雪
合江自唐代起即為川鹽入黔口岸。當船工的怒吼劃破黑暗,水天交合之處泛出魚肚白時,岸邊一片熙攘。
云集此處的商客,商業洽談從清晨開始,酒杯相碰,成就了情誼和生意,也撞碎了河面的晨霧。
合江之名,就是因為
長江、赤水河、習水河在此地匯流
攝影/向波
人們從四川盆地南緣、川渝黔結合部的合江出發,將川鹽運送入黔,將荔枝運往長安。
合江的繁華,離不開這片好山好水,它地處大婁山褶皺北緣與川東嶺谷區尾部之間,丘陵和低山占據了地形的絕大部分。山隙之間,流淌著100余條河溪,水運極為便利。
合江厚重的文化,藏在山水的褶皺之中。
合江縣玉蘭山如青翠玉石,攝影/向波
運船往來的河上架起了橋梁,攝影/向波
合江始建于西漢元鼎二年
(公元前115年)
中原文化
巴蜀文化
夜郎文化在這里碰撞
自唐以來
合江水陸鹽道經過的地區
山貨、鹽、酒等物資交易量大
帶動了運輸業、造船業、船修業
餐飲業、旅店業和制鹽袋
制篙、制槳、編纖藤
打馬掌、打草鞋等小手工業
合江建于宋代的神臂城遺址
神臂城北郊有宋代的“蛇盤龜”雕刻
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
帶來大批楚、粵、閩、贛移民
地域文明碰撞并激發合江新的活力
現存于世的古塔、古橋、古鎮
儺戲藝術、合江匠筆畫
鹽文化、茶文化
荔枝文化、飲食文化
呈現多元化的風格
福寶古鎮,攝影/向波
福寶古鎮惜字亭,攝影/甘霖
合江的食物香氣
隨水飄遠
那是晚熟荔枝酸甜的果香
是稻谷的甜香
是醬油發酵的醬香
是早晨清甜的豆花香
是堯壩紅湯羊肉、佛蔭雞湯、合江烤魚等
濃郁的復合鮮香
合江荔枝、堯壩紅湯羊肉、佛蔭雞湯、真龍柚
攝影/向波、甘霖、甘霖、龍國兵
合江的飲食文明如水滴般匯聚
成為無法抗拒的巨大力量
這樣波瀾壯闊的合江
可甜可咸
有滋有味
合江荔枝皮薄核小、晶瑩酸甜、脆嫩多汁,其最大的特點是“晚熟”,成熟期比福建、廣東晚兩個多月,果實每年在7月至8月成熟,因此,合江被譽為“中國晚熟荔枝之鄉”。
合江屬亞熱帶濕潤氣候,當地荔枝之所以晚熟,是因為降雨充沛,相對其他荔枝主產區,日照相對較弱,荔枝開花和果實生長期拉長,因此營養元素、礦物元素豐富,酸甜可口。
合江荔枝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
攝影/向波
合江荔枝在唐玄宗時成為貢品。合江宋代石刻陳列室的《南宋浮雕侍女石刻》上,也刻有荔枝圖案。但荔枝和蜀地的緣分,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。
學者藍勇從《秦記》中發現,這種南方佳木,先后順著秦代開鑿的五尺道、漢代漢武帝派唐蒙開鑿的“南夷道”傳入川內。
合江荔枝具有獨特的果酸味
攝影/龍國兵
唐宋兩代也是瀘州荔枝異軍突起的時期,美譽度居于四川荔枝前列。
公元766年,辭去幕僚職務的杜甫,途經川南瀘州,食鮮荔后,寫下《解悶》:“憶過瀘戎摘荔枝,青峰隱映石逶迤,京中舊見無顏色,紅顆酸甜只自知?!?/p>
人生悲喜與荔枝的酸甜,在他的身上得到一種高度的呼應,小小的食物折射了他廣闊的生命感知。
制圖/鐘陽白雪
合江荔枝品種豐富,有帶綠、大紅袍、妃子笑、絳紗蘭等品種,美其名曰“合江荔枝十二金釵”。其中“帶綠”荔枝獲2008年北京奧運果品金獎水果稱號。
合江的甘美滋味,絕不僅僅只有荔枝,合江真龍柚與合江荔枝、合江金釵石斛并稱合江“三絕”。
金釵石斛
11月至12月,合江真龍柚便成熟了。
人們把合江真龍柚描述為“其色金黃,檸檬不能比其艷,紅桔不能比其雅;其香幽馥,置于室內異香滿室,置于園中香飄十里,其味甘醇,桔莫能比其甜,梨不能比其清;其肉肥美,諸果莫及?!?/p>
真龍柚耐貯運,可謂集眾柚之長
素有“天然罐頭”之美稱
真龍柚是合江獨有的地方柚類品種,是四川水果“五朵金花”之一,榮獲中國第二屆農博會金獎。
真龍柚其皮薄實心大,瓤瓣長腎形,剝皮肉不散,果肉晶瑩如浸色,脆嫩化渣,汁多味甜似冰糖,清色甘醇味悠長的品質,獨具一格,品質上等。
這些佳果秀木,帶給合江獨一無二的果香。
合江縣建設“巴蜀魚米之鄉”,這里凝聚著中華的農耕文明。每年春耕時節,在合江縣仍保留著“開秧門”的農事活動。
待綠禾漸秀,稻田中魚兒緩緩游動,這是合江稻漁結合的景致,其內核是傳承千年的生態農業理念。
豐收的稻米和小麥,在合江人手中變成各種美味。香甜酥脆的福寶酥餅、軟糯鮮香的合江豬兒粑、清甜彈牙的堯壩黃粑無一不是稻米和小麥精彩的演繹。
喜食糯米、稻米制品,這是中古時期的食糯文化的體現,食糯吃糍是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。
學者藍勇在《中國川菜史》中推測
合江因為受到外來的破壞較少
這種飲食習慣得以保存
攝影/甘霖
幾千年來,糯米和稻米深深地融進了人們的生活之中。在舊時的插秧時節里,人們就會制作甜咸兩種豬兒粑食用。
豬兒粑外皮都是由糯米和飯米制作而成,其區別主要在內餡,咸口的餡料放的是臘肉、野山蔥等,甜口的豬兒粑放的則是白糖、豬油、桂花或玫瑰糖、芝麻等原料。
白嫩的面團外包裹著菜葉,蒸好的豬兒粑口感軟糯糍和,充滿稻米、油脂的香氣。
在長久的食俗之中,豬兒粑都是作為“幺攤兒”存在,即作為早飯和午飯之間的加餐,讓栽種秧苗的人們快速補充體力。當定居城市的人們遠離勞作后,依然忘不掉這一口糯香,豬兒粑逐漸成為合江熱門的小吃之一。
合江豬兒粑
黃粑是合江老百姓喜愛的一種傳統小吃,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。
黃粑的制作工序十分復雜,要經歷10多個步驟后,黃粑中顆粒完整的糯米和磨成米漿的大米充分黏合,口感緊密軟糯。
堯壩黃粑的主要材料有糯米、大米、紅糖
攝影/甘霖
小麥則演繹了另一種精彩,由小麥粉制作的福寶酥餅,是當地人走親訪友時的禮品,從19世紀80年代左右,合江縣“福牌”福寶酥餅創建于福寶古鎮,歷經百年傳承的酥餅,形成了入口酥脆、香味濃郁的特點。
農耕社會中的古人向往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的生活,于是敢于忍受蟄伏,像灌滿漿的谷物一樣,彎垂著莖稈。
這些天然純粹的食物,給了人們無盡的氣力。從他們動身揮筆,合江數千年的精彩篇章,由人們合力寫下。
大地是萬物的根,正如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根。在農耕歷史之中,合江形成的食糯文化,是中華文明中璀璨的明珠。
百味首為鹽,入黔的川鹽和合江黃豆結合,創造出合江飲食中的明珠——合江醬油。
上圖為先市醬油曬場
其釀造作坊是“國家工業遺產”
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”
攝影/劉乾坤
赤水河是見過大場面的河流,它見證紅軍四渡赤水的澎湃激昂,也保存甘美的智慧凝結,于是將茅臺留在上游、郎酒留在中游、醬油留在下游。
創建于清代的“江漢源”醬園(今先市釀造食品公司前身),是當時赤水河流域最大的醬園廠。
因醬缸中間有個醬窩,因此又稱窩子醬油
攝影/甘霖
先市醬油釀造技藝,被譽為中國醬油傳統釀造活化石,已被列入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”。
先市鎮位于赤水河低谷區,年平均相對濕度能達到77%,先市醬油的醬園百年不遷址,擁有天然的微生物群,能夠進行自然發酵。
用來提取醬油的的澆提上布滿了咸鮮的結晶
澆提是一種由楠竹制成的舀取工具
攝影/甘霖
永興誠“五比一”醬油,它同樣走過百年時光,用浩大的規模,演繹著另一種精彩。
正在打造的永興誠醬油文化博覽園,將成為中國最大的傳統醬油釀造基地,擁有10萬口醬油曬露缸。曬露缸整齊地排列在斜坡上,一眼看過去,只覺得氣勢恢宏。
“五比一”,即“五斤醬醪抽取一斤醬油”
攝影/劉學懿
醬缸沉默無聲,在我們微不可察的視角里,古樸的器皿上,一代人的掌紋覆蓋另一代人的掌紋。
除了最具代表性的先市醬油和永興誠“五比一”醬油,合江還有好幾十家醬油作坊,共同完成對技藝的傳承、對味道的堅守。
調味,這是一門錦上添花的飲食美學,這基于合江人對當地好食材的自信。
合江出產大量優質食材,土豬、高山冷水魚、黑山羊、跑山烏雞等豐美的物產,被制作成合江人餐桌上的日常美食,這些美味只有來到合江才能吃得到。
合江滋味隨著時間的推演,從本味和簡單的加工,演變出了更加耐人尋味的復合香氣。復合味是川菜的靈魂,善于運用多種調味料豐富口味,亦為合江人之長。
周師傅從父親手里接過店鋪
他掌管的佛蔭雞湯店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
攝影/甘霖
和灶火打交道的廚師,不一定通覽圣賢文章,但俗世也是一本大書,他們明白水滿則溢的道理,并貫徹到做人和做菜之中,正因內在篤定,才能擁有虛懷若谷的謙遜胸襟。
合江的食物因此多了一絲神秘——吃香而不見香,把食物的醇香甘美烘托到極致。
豐富的食材各有千秋,美美與共。各種香氣之中共譜的協奏曲,卻讓人覺得新奇且耐人尋味,想要反復在舌尖咂摸,這也構成了合江味道的最大魅力。
01
合江豆花
每天清晨,豆花館老板煮制早豆花的水沸聲,是合江縣的鬧鐘,當滾燙的豆花和米飯一起下肚,為早起的人們注入了精氣神。
白色的豆花綿實有韌性,方便筷子夾起,但卻保留了豆花可貴的嫩氣和甘甜。合江人吃早豆花的標準搭配,是一碗豆花、一份燒白、一碗窖水(gào shuǐ,合江方言,指煮制豆花的水)。
窖水呈淡黃色,下肚發汗醒神
也被稱為醉酒人的“還魂湯”
攝影/甘霖
豆花味道怎么樣?蘸水佐料很關鍵。
蘸水最常見的搭配是鹽、蒜、紅油、香蔥、香菜、小米辣、木姜油、魚香菜等,其中木姜油提供了類似藿香和薄荷的清新香氣,它和魚香菜一起成為了豆花蘸水的靈魂搭配。
在福寶古鎮上,有一家豆花店,平時有蘸水佐料50多種,佐料最多時達80種以上。
制圖/鐘陽白雪 攝影/甘霖
合江早豆花,就可貴在它的“早”。
這個習俗源于唐宋時期運鹽送貨的船幫和馬幫,他們有“豆花過早”的習慣,不管手頭寬不寬裕,船老大從不吝嗇,清晨要犒勞手下的兄弟和纖夫,伴著微微亮的天色,吃早豆花、早肉,喝早酒,才有充沛的精力和體力,去過新的一天。
合江地處四川盆地南緣、川渝黔結合部,大量的食鹽在合江聚集轉運,合江至今仍然保留著許多碼頭文化,喝早酒、食早肉、吃早豆花,是滲透到飲食當中的碼頭文化。
來趕集的早客,用早豆花迎接新的一天
攝影/ 王偉
碼頭文化更留在性格之中。高亢嘹亮的船工號子唱出了他們的豪情:“酒壯英雄膽,飄然過險灘。兩岸野鬼多,不歸老子管?!?/p>
這種漂泊江河之上的肝膽相照,讓合江人有了命運共同體意識。人們彼此幫助,待人熱情,這是合江人性格的底色。
一碗素白的豆花,竟凝結了古往今來的文明,令人贊嘆不已。
02
福寶豆腐干
懂得豆類妙處的本地人,發掘了黃豆的許多種食用方式。醬油搭配合江黃豆制作的豆腐干,造就了咸鮮、薄韌的福寶豆腐干。
福寶古鎮外的集市中,常有商販用竹簍背來豆腐干,幾個人一字排開,販賣這些薄韌的豆腐干。
其配料和制作方式都極為獨特,在壓制豆腐干時加入了花椒,烤制時會均勻地刷上當地產的醬油。取之于黃豆的醬香,用之于黃豆制作的豆腐干。
福寶豆腐干薄薄一片,買來就能直接當零食吃
也可以涼拌、快炒
攝影/甘霖
福寶豆腐干最大的特點就是薄,纖薄的豆腐干更加方便入味。最有意思的是,離開了福寶,豆腐干就做不出相同的口味,即使是在合江縣境內,也無法復刻這種美味,讓人不得不感慨一方水土的神奇。
福寶豆腐干每天現做現賣,幾位商販常聚在一處售賣,雖有競爭,但也知曉和氣生財的道理,彼此交流心得,這是熟人社會特有的守望相助。
03
筆架山臘肉
和醬油一樣依靠高鹽保鮮的,還有筆架山上的臘肉。
這些臘肉從頭一年的冬天開始腌制,用的是當地青草和糧食喂養的豬肉,這樣肥瘦均勻的好豬肉,腌出來才有肉香。農戶根據個人喜好抹上鹽巴和調味料。
到了次年的5、6月,臘肉晾得干干的,煮出來漂亮得不像食物,像微微透光的蟬翼,像古樸而纖薄的紗衣,像一件真正凝結了時間厚度的工藝品。
肉片不用逆著光源瞧,也是油亮亮的
攝影/甘霖
在合江的農村,每次親朋好友到家中做客時,不僅要煮臘肉吃,熱情的主人還讓客人拿一些臘肉回家,主客間勢必要推推拉拉幾個回合,感情就在你來我往之間越來越濃。
拿著熏得黑黑的臘肉和豬蹄回家,客人自然也歡喜得不行。
谷滿倉,雞豚足,酒盈樽,這是古代農耕文明里,對于富足的定義。
晾在灶臺上,以柏香葉熏制
也被偷溜進屋的日光和清風撫摸
攝影/甘霖
當滿梁都掛上腌制的臘肉,這殷實之家的豪邁,依然帶給人們最直觀的沖擊。
大多數食客已經搬離土地,在城市中扎根,但他們對于遼闊的中華大地從不陌生,因為他們腳下的塵土、所吃的美食,莫不與土地相連。
04
堯壩紅湯羊肉
堯壩古鎮作為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驛站,不僅有秀美的自然風光,還有肉質細膩、肥瘦適宜的堯壩紅湯羊肉。
堯壩紅湯羊肉是鮮香四溢的美食,食客可根據個人喜好自由搭配紅湯中的食材,帶皮的坨坨羊肉、羊雜、羊血、各種時蔬等。
羊是從當地農戶手里收來的黑山羊,從小吃著漿水豐美的野草長大,等到長到40公斤左右,肉質緊實而不柴,細嫩且鮮香。
用紅湯羊肉的湯來泡米飯格外香
這是用羊油熬出來的精華
攝影/枉純潔
經驗豐富的老板,捏一捏羊身上的腱子肉就知道羊肉質量好壞?!捌驳模ㄋ拇ǚ窖?,意為不好的)我才不要哦!”
羊肉湯鍋上飄著一層薄薄的紅油,撫開就像吹動一層紅色的輕紗,露出了淡淡棕黃的湯。
湯下帶著肥油的羊肉有著濃重的脂香氣,咬一口,豐沛的肉汁和油脂從肉的紋理間溢出,熱情地問候唇齒間的每一個角落。
湯里有羊血,舌頭壓一壓就軟嫩地攤在舌頭上
攝影/甘霖
照理說這樣的搭配是會有些膩人的,但蘸料的出現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。
小碗里裝著香蔥、香菜、腐乳、泡椒碎,蘸料水不放紅油,只取一些泡菜水,汁水里淡淡的發酵酸香,咬到辣椒皮的時候更為明顯,十分爽口開胃。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用羊肉湯搭配泡菜水、泡椒碎。
05
佛蔭雞湯
佛蔭雞湯以合江跑山烏雞制作而成,天然好味道,凝聚著合江的民俗文化,它是大道至簡的最佳代言,一碗雞湯上桌,碗內只有烏黑的雞肉、金黃清亮的湯汁、鮮綠的香蔥。
餐桌之上,隨香氣鋪陳開的,還有本地人的熱情和豪邁。人們寒暄之際,會親昵地為遠客打上一碗雞湯,“這雞湯安逸得很,來先嚯(喝)一口湯?!?/p>
哪怕是見多識廣的老饕,也要在這碗雞湯面前敗下陣來,雞湯的濃香隨著絲絲熱氣四散開來,雞湯金黃澄亮,懂行的食客首先舀一勺入口,油脂和湯汁包裹住舌頭,仿佛泡了一場唇齒間的溫泉,在微涼的初秋中,逼出額頭的薄汗。
佛蔭雞湯燉煮時,有三大要訣
撇浮沫,湯才清亮
文火燉,可得濃香
后加鹽,不礙湯鮮
攝影/甘霖
在這種直接了當的快活中,人們發出最高的贊嘆:“舒坦!”這是餐桌上的豪邁與遼闊。
這和合江當地老板的作風出奇一致,老板們大多從長輩手里接過店鋪,照料著這家傳承了幾十年的老店,以美食饗宴四方賓客,用熱情款待八方好友。
雞肉選用的是一年半的跑山烏雞,它們個頂個的能吃好動,養出一身富有彈性的雞肉。再加入適量姜塊、花椒,經過長時間文火燉煮,成菜皮肉軟糯,但雞肉化渣。
搭配雞肉的蘸水,可以用當地的醬油,也可以搭配糊辣椒。在雞肉即將吃完之際,還可以來一份細面,摻到雞湯之中,讓這頓美餐完美收尾。
06
合江烤魚
合江的清晨由豆花開啟,自然也要用豆花收尾。合江的烤魚,因為豆花的加入而獨具一格。
合江烤魚采用先烤后燜的烹飪方式??局茣r,選用一斤半左右的鯽魚或鯉魚,水資源豐富的合江,天然盛產優質淡水魚,合江魚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。
魚肉在烤架上發出滋啦滋啦的響聲,這是肉汁與炭火共同點燃的煙花,慢烤至外酥里嫩且顏色金黃,然后放入烤盤內,澆上預制好的湯汁和調料,再佐以當地的折耳根、豆花小火燜煮,將魚肉燉煮入味,鮮香被徹底激發。
相比直接炸熟,慢烤可以封鎖魚肉的汁水
烤魚的口感會更加細嫩
攝影/甘霖
烤魚講究極簡和極繁的搭配。簡單純粹的是豆花,它鮮甜柔嫩,不僅經得起久煮,還越煮越嫩。
復雜繁瑣的是調味,可以調制出麻辣、香辣、泡椒、豉香、酸菜等多種口味。
光是制作合江烤魚中的紅油,就用到了10至20多種香料,其中折耳根是合江烤魚的靈魂。
魚腥草氣味主要由魚腥草素、月桂醛等物質散發
它們也是發揮魚腥草抗菌效果的主要成分
攝影/甘霖
合江烤魚傳承于漫長的飲食文明,烤是中國最古老的烹飪方式之一。
這團絢麗的火光,讓人類在幾十萬年前,實現了從茹毛飲血到食用熟食的轉變,在烹飪史和人類文明史中都劃下了重要的分界線。
當烤魚上桌,曾劃破數萬年黑夜的火光,也帶來新的喧囂,紅湯在火焰的炙烤中發出咕咚低語,烈火也曾燒熟過合江的黃鱔,成就了如今遠近聞名的大橋火燒黃鱔。
大橋火燒黃鱔是合江的經典美食之一
攝影/甘霖
人們笑著碰杯,與數千年前商賈推杯換盞的聲響合奏。
如今合江人的萬千豪情,一定是當時種下的因果。
每一個合江人用非同尋常的熱情,投入到生活中,創造了令人矚目的飲食文明。文字無法囊括合江飲食的精彩,就如還沒來得及展開的合江更全竹宴、荔枝宴、養生宴等。
玉蘭琴韻溫泉度假酒店全竹宴
瀘菜瀘味荔枝宴
美食書寫了全新的合江,合江也在地理的維度上,構成了人們對蜀地的第一印象——這里是長江出川的第一港口縣。古往今來,勤勞的人們造就了富庶興旺的合江。
漫長的歷史中有合江的傳奇
醇厚的滋味是合江給人留下的記憶
攝影/龍國兵
幾千年的時間里,水路像一張展開的蛛網,連接四方,美物佳品、蔬果良種像水一樣,源源不斷地流淌并沉淀到合江。
合江的滋味越來越豐厚,果香、甜香、醬香、肉香彼此交織,成為人們揮之不去的合江記憶。
注:部分未署名圖片由合江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提供
參考文獻:
[1]《合江非遺》,政協合江縣委員會編印,2021年12月
[2]《四川荔枝種植分布的歷史考證》,藍勇,西南師范大學學報,1985年11月
[3]《西漢時期南夷道的開辟及其對西南夷的開發》今日湖北,2019年01月16日
[4]《合江,夜郎道上的文化古城》合江新聞,2015年12月24日
[5]《合江小城:一碗豆花潤風塵》,劉乾坤,經營管理者,2021年11月10日
[6]《方志四川?地理標志產品——合江荔枝》,瀘州市地方志辦,方志四川,2019年02月14日
[7]《源自赤水河谷的清甜——合江真龍柚》,合江文旅,2021年11月26日
[8]《金字招牌 源自赤水河谷的清甜——合江真龍柚、佛手柑》,四川鄉村品牌研究院,2022年01月11日
(來源:中國國家地理美食地理微信公眾號)
編輯:肖昂
關注川南在線網微信公眾號
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,獲取更多最新資訊